秦始皇為什么特別迷念驪山這塊水寶地
驪山以其特有的溫泉和秀麗風景,歷史上亦是帝王將相青睞有加的游玩勝地。
如眾所周知的“烽火戲諸侯”“一笑傾城,再笑傾國”之典,便是出自西周國末年周幽王與愛妾裹姒在這里上演的一出葬送了西周王朝的歷史悲劇。相傳,秦始皇生前曾在驪山與神女相遇,為神女之姿所傾倒,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于是,秦始皇很快長出了一身的爛瘡。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故事,但亦可從中看出秦始皇與驪山的機緣。而且,秦始皇的陵寢也正是選在了驪山之旁。
墓地的選擇,在古人眼里是一件厚澤子孫的大事,對于秦始皇這樣希望將家國基業傳于萬世的封建帝王來說,墓地的位置自然更加重要。他之所以選擇安葬在驪山之麓,北魏時期的酈道元是這樣解釋的:
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于驪戒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這一觀點受到學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但這只是其一,還有其二,便是受“依山造陵”之傳統觀念的影響。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其后,人們在選擇墓地時又特別強調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如此方才是人們眼中的風水寶地。而秦始皇陵正是“依山傍水”以造陵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在皇陵東側還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據《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典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
由此可知,魚池水原出自驪山東北,水是自南向北流。后來在修建秦始皇陵時,陵園西南側修筑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余米,窄者40米,最寬處則達70余米,現今所見殘壩尚高2—8米,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志。正是這條大壩將出自驪山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向,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尚有四季不斷的溫泉經過。據《水經注》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度赜洝芬嗳眨“驪山西北有溫泉。”
說到這里,我們已經很清楚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三面環水。這正是秦始皇陵所選擇的“依山環水”之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