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二十八宿簡介
二十八宿的起源很早,最初它們是古人用作觀測日、月及五星運行坐標的二十八組恒星(或稱星座)。古人覺得恒星相互間的位置恒久不變,可以利用它們做標志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經過長期觀測,古人先后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二十八宿。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大創造,它把連續通過南中天的恒星分為二十八群,各以一個字來命名。它是沿著黃道和赤道之間來劃分的,自古以來,人們都是依據它們的出沒和中天時刻來定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
它環繞在天體大氣里面,周而復始的運轉不停,分別掌握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天象,以分晝夜的變化,以及與陰陽氣數的變化,后來把二十八個部份歸納為四個大星區,分為東、南、西、北四宮,每宮七宿,各宮分別將所屬七宿連綴想象為一種動物的形象,以為是“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并冠以名:東方青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一個方位星區都含有七宿:
東方蒼龍七宿,青色:角木蛟 亢金龍 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南方朱雀七宿,紅色:井木犴 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 翼火蛇 軫水蚓;
西方白虎七宿,白色:奎木狼 婁金狗胃土雉昴日雞畢月烏 觜火猴 參水猿;
北方玄武七宿,黑色:斗木獬 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 室火豬 壁水獐。易經的四象是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在風水學的四象學,就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經曰:「夫玄武拱北,朱雀峙南,青龍蟠東,白虎踞西,四勢本應四方之氣,而穴居位乎中央,故得其柔順之氣則吉,反此則兇」。這四象之位,就是風水「前后左右」的地理位置。前后左右都是彼此平衡和諧,柔順而有生旺的氣氛,才有好地理。對於所謂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者,這是以坐北向南而言,因為青龍為東方屬木,白虎為西邊屬金,北方為玄武屬水,南方為朱雀屬火,這是一定不移的。
二十八宿是之東南西北各有七宿,但其星數并非一樣,東方七宿有三十二星,南方七宿有六十四星,西方七宿有五十一星,北方方七宿有三十五星,全部共有一百八十二星,循著一定的軌道運行,我們稱之為「黃道」。
二十八宿的說法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古印度、古羅馬等文化古國都有,只是名稱和意義不盡相同。二十八宿輪流值日以斷吉兇的淵源,現已難詳考,南宋的歷書就已采用這種值日法。后來,又配以二十八種禽獸,進一步發展了二十八星宿的吉兇內涵。
古代中國星占學家用十二次、二十八宿劃分了天區,這些天區的邊界線,從天赤道開始,垂直向南、北方向無限延伸(這一點與西方劃分天區的“座”大不相同),最終會聚于南、北兩天極。這些邊界線與地球儀上的經度線完全一樣,所以古代中國人習慣將恒星稱為“經星”。與此相對應,行星被稱為“緯星”——它們在星空中運行的軌跡恰像織機中的緯線。五大行星在中國古代星占、歷法著作中經常被稱為“五緯”,加上日月稱“七政”。
八字源自上古天文歷法,即河圖、洛書通天徹地之數。而地支人元藏干是古人對天文星相、節氣、萬物旺衰長期觀察總結,把其代表的五行、分屬28宿納入對應地支,然后歸納出萬物發展的規律,運用到社會人生方面;這是長期觀察和實踐總結的結果。六經里面,各朝歷史都有詳細記載。千百年的實踐,直到今天也證明古人的藏干理論是正確的。下面略作論述:
此圖表經現代天文學考證二十八宿度數,完全符合當時天象,再按河圖洛書四象八卦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