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養生之辟谷術
- 作者:admin 來自:本站 發布時間:2011-5-25 10:38:04
辟谷又稱“卻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即不食五谷雜糧。
道教從為,人食五谷雜糧,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饵S庭內景經》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
①同時,人體中有三蟲(三尸),?康么斯葰舛,有了它的存在,使人產生邪欲而無法成仙。因此為了清除腸中穢氣積除掉三尸蟲,必須辟谷。為此道士們模仿《莊子·逍遙游》所描寫的“不食五谷,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
辟谷術起于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集秦漢前禮儀論著的《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②是為辟谷術最早的理論根據!痘茨献·地形》也有類似的記載。而《人間》還載有實例,如記述春秋時魯國人單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絲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顏色。”
③是為史籍所載最早之辟谷實踐者。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去(卻)谷食氣篇》,則是現存漢前辟谷服氣術最早的著作。有
云:“去(卻)谷者食石韋。……首重、足輕、體軫,則昫(呴)炊(吹)之,視利止。”意謂初行辟谷時往往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饑餓現象,須用“吹呴”食氣法加以克服。這里將辟谷與行氣聯在一起,和《莊子·刻意》將行氣與導引聯在一起一樣,似皆表明此三術在先秦時最初存在的狀態,即表明它們之出現是大體同時的。
道教創立后,繼承了這種養生術。據史書記載,歷朝歷代總會有很多道士練習辟谷,以求達到長生成仙的目標。
神奇辟谷養生功大體分為動功、靜功、行功和臥功四種主功法,另外還有若干輔助功法現分述之。
1、動功:動功共分四節主動功和綜合收功輔助功。本功法無論辟谷時或者是平時都可練習,并且可以將其中任何一節單獨練習,也可以打亂順序練習,并且練功時間可長可短,姿式可取站式,也可以取平坐式。習練本功法一般采用自然呼吸,若練習中自然出現腹式深呼吸或逆腹式呼吸時可自然采用,不必強行糾正。
第一節 天人合一
為便于講解,取站立式為例講述。以下每節多取站式講解。
( 一)姿式及動作:兩腳與肩等寬,直立式,鼻尖對肚臍,頭正身直,腳尖稍內扣,兩膝微屈,兩手自然下垂。兩眼輕閉,全身放松。本節功法無其他任何動作,若功中出現輕微晃動可順其自然,但不可大動,若動作出現太大可稍加意念控制一下使其復歸于微動或不動。
( 二)本功呼吸方式:自然呼吸或順腹式呼吸,若功中自然出其他方式呼吸(如逆腹式呼吸)也可順其自然。呼吸要深、勻、細、長,盡量自然。
( 三)練功時意念,
配合呼吸,意念全身穴位和汗毛孔全部打開,吸氣時意念宇宙自然之清氣、精微之氣進入自己全身,呼氣時意念自己全身所有濁氣邪氣排向遙遠的天邊。仔細地去體會隨著呼吸,全身的穴位和汗毛孔在向內外交換能量時的精微之氣流動感以及自己身體出現的高大感、膨脹感、溫熱感等。
( 四)練習時間:連續鍛煉時每節功法做五分鐘左右,若單獨修煉本節功法可習練三十分鐘以上為好。
( 五)本節功功理:松靜、自然是練功的基本原則。松則通,“通則不痛”疾病自去,靜極生動,身體輕輕內動和外動,自然疏通了經絡,再加上特殊意念的運用驅散了自身濁氣、邪氣,同時大量攝取了天地精華之氣。“氣足不思食”,自然而然的使習練者容易打開另一營養通道,進入辟谷狀態。同時有些人自發出現的深呼吸方式又有效地對內臟進行了內部按摩,更使練習者氣血通暢。練習此節功法還能誘發自身體感功能以及控制自身能量場的功能。本節功法亦可取坐式或臥式。
第二節佛光貫頂
(一)姿勢及動作:
取站立式或坐式。站立時要求同上節,然后兩手輕輕上抬至胸前,打合什手印。手印不可過高或過低,于膻中大約等齊即可。
(二)本節功呼吸方式:自然呼吸。
(三)本節功法意念:意念黃、白、紫[或黑]、青、紅五色光芒從天而降,從頂心(百會處]貫入全身而下。同時意念黃光照亮了脾胃,白光照亮了肺和大腸,紫光照亮了腎和膀胱,青色光芒照亮了肝膽,紅色光芒照亮了心和小腸。隨著光芒的照射自己整個身體變得越來越溫暖,身體逐漸變得透明起來。繼續意念光芒繼續加強,仿佛內視到了自身的五臟六腑、骨骼肌肉、血管神經以及全身所有的組織結構。若身體某個臟腑或部位有問題可加意念強光照射之,同時體會該部位的濁氣外流感。
(四)練功時間:練習五分鐘左右。若單獨習練可練三十分鐘或更長時間均可。
(五)本節功功理:“神者生之制也……修真之士,法與陰陽,和于術數,持滿御神,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即神御形是生命的主宰。且神氣相合不可分割。神行氣行,神住氣住,在本節功中即以神來調節意識思維活動,協調臟腑功能,使習者有病祛病,無病健身。功中意念五色神光分別可調節五臟六腑功能,使之氣血暢通,清陽升濁陰降。
另外此功還有助于誘發內視功能。
第三節 五氣朝元
(一)姿式及動作:承前式不變,唯兩手將合什手印變為觀音微妙心。ǔ噬徎睿。同時念誦密咒。念誦“嗡”的時候,要去體會脾胃區的感覺。念誦“嘛”的時候,要去體會肝膽部的感覺。在念誦“呢”的時候,要去體會心臟區的微妙感覺。在念誦“叭”的時候,要去體會肺區的感覺。在念誦“咪”的時候,要仔細體會腎區的震動感。在念誦“吽”的時候,去體會一下喉部和全身的震動感。練習時可以一邊念誦一邊體會,也可以借導引帶上的聲波去體會而自己不去出聲念誦。也可以單獨念誦某個密咒,如肝膽有問題時,例如患膽囊炎或者是肝膽管結石、膽結石,就可以單獨念誦“嘛”字音,同時體會肝膽區的震動感,溫熱感覺等氣功反應,當然要同時有意念的正確運用。其它亦是如此。
(二)呼吸方式:取自然式呼吸。
(三)意念運用:習練本節功法的意念要運用五色光芒照射五臟六腑,具體應用如下:
1、念誦“嗡”字音時要一面體會脾胃部的震動感,一面內視自己的脾胃部逐漸充滿了黃色的光團,光團隨著震動在加強,同時脾胃區的濁氣被強大的聲波震散,被黃色的光芒驅走。此時整個脾胃區充滿了溫暖和舒適無比的感覺。脾胃功能差或有疾病時多念誦“嗡”字音并多體會。
2、念誦“嘛”字音時要一面體會肝膽部的震動感,一面內視自己的肝膽區逐漸充滿了青色的光團,光團隨著震動在加強,同時肝膽區的濁氣被強大的聲波震散,被青色的光芒驅趕得無影無蹤。此時整個肝膽區會感到非常的舒適和溫暖。
3、在念誦“呢”字音的時候,要一面體會一面內視自己的心臟在有力、非常有節奏的跳動著,同時紅色的光團驅走了心臟區的濁氣。心與小腸相表里,做本節功時亦可同時內視一下小腸。
4、在念誦“叭”字音的時候,要一面體會一面內視自己的肺部及大腸被銀白色的光團所照射,自己的肺區大腸區充滿了銀白色的光團,這強烈的白光驅走了肺和大腸區的濁氣。
5、在念誦“咪”字音時要一面體會兩腎區的發熱、震動感,一面內視北方之紫色(或黑色)清氣充滿了自己的兩腎區,驅走了腰間和兩腎區及膀胱區的濁氣。
6、在念誦“吽”字音的時候要仔細體會喉部和全身的震動感以及五色光芒(黃白青紅紫)照耀全身五臟六腑時的內景。
(四)本節功練功時間:本節功占五分鐘左右時間,拆功習練時可練三十分鐘以上。
(五)本節功功理:特定的音頻同步共振對應的臟腑,因為人體每個器官都有其固有頻率。利用特殊震動達到濁陰下降(重),清陽上升(輕)氣血運行通暢,從而調節了五臟六腑功能。五色光芒分別代表了五方精微之氣,意念的運用使之補充各臟腑的能量,達到驅邪扶正的目的。
第四節 六方和合
(一)姿式及動作:下肢動作不變,兩手分開成兩手心相對,在上中下三丹田處開合。開合時速度不要太快,動作要輕柔、圓順。
(二)呼吸方式:自然呼吸或者順腹式深呼吸。若自發的出現體呼吸或者是逆腹式呼吸均可由之。
(三)意念運用:意念身處百花園中,整個身體被百花包圍,一陣陣百花之香撲面而來,沁入心脾。在做開合之時六方之氣、宇宙能量不斷涌入身中。在做上丹田開合時要體會頭部的空松感,在做中丹田開合時要體會胸部的舒適空松感,在做下丹田開合時要體會下丹田的充實溫暖和小腹部氣動感。
(四)練功時間:同樣占五分鐘時間,若拆功可練三十分種以上。
(五)本節功功理:采宇宙自然之能補充自身生物場就在于特殊的意念和特定的動作。借助兩手開合使自身與外界產生能量交換,使宇宙之能量儲存與丹田中,同時動作還鍛煉了內氣外放,外氣內收之功能。
最后是收功,本功法收功是由若干小功法組合而成,對習練者來說至為重要。
整個姿式還原成自然站立式,意念全身氣血回到下丹田,兩手相疊放在小腹部,加一個意念收功,收功后會全身輕松有力,大腦十分清醒。收工保健功:
1、搓兩手
2、干洗臉
3、干梳頭
4、摩耳朵
5、鳴天鼓
6、叩齒
7、拍打頭部
8、拍打全身、收功結束。
附說明:本功收功拍打十分重要,拍打時要用雙手同時前后繞環拍打
一、大椎與腧穴。
二、膻中與夾脊穴(前后對打)。
三、氣海與命門(前后對打)。
四、肩井穴與俞血(用兩手大魚際拍打)。
五、雙曲池穴(兩手繞環交叉拍打)。
六、兩腎區(雙掌心輕拍)。
七、拍打雙腿(循經拍打)。
做功時無論何時出現唾液均要分口咽至下丹田,收功時更應如此。
至此主功法就介紹一遍,若想重復鍛煉也可練至第四節不收功再從第一節練起,最后收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