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養生學的形成
- 作者:admin 來自:本站 發布時間:2011-5-25 10:38:39
道教養生學是道教徒在追求長生成仙和濟世度人信仰目標過程中,通過無數實踐積累起的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道教養生學是道教關于長生成仙的系統學說,包含著多種多樣的形式和內容,是一種綜合性的養生學模式。
道教養生學來源于道教長生成仙的信仰,建立在道教宇宙觀、人天觀、身心觀的基礎之上,與道教的生道合一、重生貴生、天人相應、形神相依、我命在我、以德養生思想有著密切關系。道教養生學是道教思想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養生學隨著道教理論的豐富發展而漸漸成熟,道教養生學理論與方法的不斷完善對于整個道教的傳播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當今,道教養生科學對于道教發揮社會功能有著重要作用,道教養生學中的許多內容對現代社會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道教的養生術是相當龐大而復雜的體系,就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養生方法而言,根據陳兵老師的研究,道教養生術有十二類,它們分別是∶煉神類∶坐忘、心齋、守道、定觀、存心、觀心、守一;氣法類∶行氣、胎息、閉氣、煉氣、服氣;守竅類∶守一、胎息、存神;存思類∶存思內景、存思外象;內丹類∶獨修、合修、先命后性、先性后命、性命雙修;動功類∶導引、按摩、叩齒、鳴天鼓、武術;辟谷類∶辟谷服氣、辟谷飲水、辟谷服藥;服食類∶草木藥、金丹、符水;攝養類∶行止坐臥、生活起居、飲食、語言、情緒;道醫類∶祝由、內治、外治、藥 物;房中類∶御女、采戰、采補;金丹類∶無機藥物金丹、混合藥物金丹。姑不論這樣的歸納劃分是否妥當,但從上述體系中我們可以看出,道教的養生術所包含的內容很多,所涉及的面也很廣,從平時的起居飲食到深奧的內丹修煉,幾乎無所不包。這么多養生術 的直接目的就是使人祛病延年,長生成仙。
道教養生學的形成1.長生成仙信仰與道教養生長生成仙的核心信仰是道教養生學形成的直接來源。長生成仙信仰由來已久,《山海經》中就有“不死民”的記載;而在養生術的發展及人們在祛病延年方面的探索實踐中,出現了如彭祖這樣的神奇長壽人物;《道德經》有“長生久視”的理論;《莊子》中則有真人、神人、至人的描述;《淮南子》中有美麗的嫦娥飛升成仙的故事。道教繼承了長生成仙的思想,帶給人們這樣的信念∶凡人經過現世的修煉能夠長生成仙,這反映了人類掙脫天命束縛,與天地并生,與萬物為一的氣概,意味著人通過努力,能夠延續生命以致長生成仙。養生術是溝通人神關系的橋梁。神仙是由凡人修煉而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點就是長生。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欲長壽必先養生。這就要采用各種養生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持健康強盛。這樣,道教養生術就成為達到長生成仙的手段,并隨著道教的發展演化,形成了博大精深、蘊涵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健身方法體系。2.重人貴生與道教養生學中國人很早就有重生惡死的心理,《詩經。秦風,黃鳥》中就這樣說∶“被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屈原說∶“汨馀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我與。”在這樣的心理指導下,先民們就想出了抗拒死亡,實現長壽的方法!肚f子·刻意篇》中說“為壽之人,作熊經鳥伸,吹噓呼吸,吐故納新。”《呂氏春秋·古樂篇》說∶“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潔,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這里的作舞即為導引。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先民的貴生長生養生的思想。我國古代早就有了貴生的思想,早有學人作了系統研究。道教繼承了先秦貴生的思想并加以發展,形成了道教的重人貴生思想!兜赖陆洝氛f∶“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里的慈可以解釋為愛人、重人,而儉則是用以養生。道教有靜以修身,儉以養生之說!独献酉霠栕ⅰ贰“生,道之別體。”把生提到道的高度來體認。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道教重人貴生的思想,說明道教生命倫理的基本價值取向就是貴生。 《道德經》又說“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入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這就是說,世界上到處都有危險,生命時刻受到威脅,所以應當防范于未然。所以要追求“深根固抵長生久視之道”。追求這種長生久視之道的途徑就是養生。老子認為“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即身與靈魂合一而不分離,關鍵在于“谷神不死”,即煉養精神以達到長生的目的!短侠暇齼扔^經》中說∶“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這就是生道合一,修道需要養生,養生即是修道,修道方能與道合真。3.天人相應與道教養生學《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又說“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天人在本質上是一個相互相用的有機體,天和人都符合于自然無為之道,道同于一。道教吸收了古代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認為“吾身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身”,這一思想成為道教身神關系的理論基礎,也是道教把養生看作人類追求與自然相和諧、相一致這樣一種境界的理論依據。當一個人身心不調合的時候,就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時候。而通過倡導“天人和一”,則可通過將個人與自然相融合,使個人忘卻憂愁,擺脫煩惱,使身心得以調適,恢復健康,并進而長壽、長生。道教養生學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論為根據!兜赖陆洝氛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道的規律乃是自然無為,必然要逆人欲之所為,把包括人在內的宇宙萬物都統攝于道的懷抱中,人作為道所化生的產物,只有按照道的法則去行動,與天地自然合一,才是最佳的生存狀態。天與人相應,人身為小宇宙。神仙居住于天上各處,那么人身各處便也有神仙居住!短浇洝氛J為人體內各部位都有神居住,對于有關人身中各部位的神都有明確的記載。天人相應思想對于后世的養生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兜婪〞肪砥吡痘饚熗粽婢做獖W旨序》中說∶“道者,具乎天地之先,混混沌沌,無形無名;法者,出乎天地之后,亙古今而神通變化;人者,生乎天地之間,稟天一之炁,而為萬物靈。故以吾道言之,清明澄澈者,運而行之,則足以通天地、感鬼神、調陰陽、贊化育等。上語之即丹成道備,朝昆侖,薄蓬萊,亦不難矣。蓋天地一身,一身天地也。其大丹法本不外乎此。”這里“天地一身,一身天地”就是天人相應,天人合一。4.道教養生學與形神相依道教的修煉養生方法是建立在對身神關系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要“先明臟腑,次說修行”。道教養生術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健康、長壽,進而羽化成仙。要達到此目的,當然要探索和把握人自身的精神和形體關系,這是需要理性認識的。這樣,就形成了對于形和神兩者關系的看法。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道教發展了養生術,并以此作為傳播、實踐道教貴生重生樂生長生的重要手段。道教養生學的形神觀主要來自道家和醫家。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從養生角度提出了“形為神舍”的觀點,故而人要守形,“神乃長生”。醫家經典《黃帝內經》則對形神作了明確說明。在它那里,“形”乃指現實的可感人體;“神”則是可悟而不可見的精神意識。對于兩者關系,《黃帝內經》指出∶神形相依,形為神舍。道教吸取這些形神思想作為養身基礎,《太平經》卷七十一說∶“精神消亡,身即死矣”。在另一處又指出“獨貴自然,形神相守”的思想。由此要求“守一”。“守一”即是守形神,只有做到這點,才能長生久視。西晉時葛洪在《抱樸子》里,提到形是堤,神是水。“堤壞則水不留”,故而形為神宅,守形為第一要旨;同時要護神,因為神散則命終!段魃浖ⅰ分杏终f∶“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這里非常明白地講出了形神合同思想。鬼谷子《本經陰符七篇》中說∶“德之為人,養神之所歸諸道,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養氣,養氣得其和。”總的說來,道教講究形神統一,因此,養生自然因既要修形又要養神。道教的形神思想受到《黃帝內經》的影響更為直接,這一點可以對照《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黃庭經》等道教早期養生著作與《黃帝內經》來進行分析。《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安民章》第三中說∶“懷道抱一,守五神也。”《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守道》第五十九說∶“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這里所說的五神是相對于形而言的,五臟之神就是五臟所藏之神!独献拥赖陆浐由瞎戮·成象章第六》中說∶“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精與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而《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中指出∶“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所謂五臟所藏。”這就是五臟的神志!饵S帝內經》認為人的元神、魂、魄、意、志分別藏于五臟之中,并認為人的情志與人體臟腑有著具體的聯系,情志等心理因素變化會對機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產生直接影響!鹅`樞·邪客》中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顯然,《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中五臟神的觀點與《黃帝內經》是一致的。《太平經》在繼承《黃帝內經》的五臟所藏的說法的基礎上也有所發展,《太平經》認為人身除頭面五臟各有所鎮之神外,周身內至精血筋骨,外至肢體百節也無不都有所司之神鎮守其間。周身所鎮諸神。大致為∶精血三真,名無生君,字黃凝子玄,鎮我兩乳之下源。骨節二真,名堅玉君,字凝羽珠,鎮我太倉之府,五腸之口。如果神在身體就健康,神不在就會生病!短浇洝返倪@種形象化身神系統對于修道者的存想修煉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魏晉時的《黃庭經》流傳很廣。上清派的形神觀念,五臟六腑神是黃庭經身神系統的核心,《黃庭內景玉經注·致道章第七》中說∶“至道不煩決存真,泥九百節皆有神。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九,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耳神空閑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齒神峭鋒字羅干,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很顯然這里的五臟神是建立在《黃帝內經》臟象說的基礎上的。《黃庭經》在五臟六腑及面部七神的基礎上,參照三焦、三管三官三丹田的人體部位概念,將人體身神的范圍加以擴大,最終形成三部八景神二十四真的身神系統。這一身神系統依據的是《黃帝內經》十二官的概念!端貑·靈蘭秘典論篇第八》用行政官職的概念形象指出五臟六腑的生理分工及其相互協調問題!饵S帝內經》運用十二官的概念對臟腑功能進行擬人化的描述,不同的官職就有不同的職能使命。如心為君主之官,強調了心在臟腑系統中的中心作用,“主明則下安”;膽為將軍之官,膽主怒,像將軍一樣的勇武,謀略由此而出!饵S帝內經》的這一思想為上清派所汲取,并從神學的角度發展,成為有名有姓、有服色、職司、僚屬的各種神靈,以此刻畫人體各部位器官組織的生理機能。由此可見,《黃庭經》的身神系統是來自于《黃帝內經》。這一推斷,在唐代另一位著名的道教女養生家胡倍的《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中也有體現。胡在其序言中說∶“夫天主陽,食人以五氣,地主陰,食人以五味,氣味相感結為五臟,五臟之氣散為四肢十六部三百六十關節,引為筋脈,律液血髓成六腑三焦十二經,通為九竅。故五臟者為人形之主,一臟損則病生,五臟損則神滅。故五臟者神明魂魄志精之所居也。每臟各有所主,是以心主神,肺主魄,肝主魂,脾主意,腎主志,發于外則上應五星,下應五岳,皆模范天地,稟象日月,觸類而取,不可勝言。若能存神修養,克己勵志,其道成矣。”這些與《黃帝內經》中“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之語是相合的。稍后的靈寶派的《靈寶經》中所說的五方五老帝君即青帝護魂,白帝侍魄,赤帝養氣,黑帝通血,黃帝主中之說也同樣受到了《黃帝內經》臟腑學說的影響。靈寶派以五老帝君主領五臟神為基礎建立了一套修煉養生的方法。通過休浴、齋戎、鳴天鼓等手段,使長生大君無英公子、白元尊神、太一司命等神“下鎮人身泥丸絳宮,中理五氣,混合百神,十轉回靈,萬氣其仙”。對于《靈寶經》中有關身神系統與《內經》臟象說的關系與前大致相同。道教的身神系統為形神相依的思想奠定了基礎,為內煉存想(存思)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于后來道教養生術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如果將養生術分為養形和煉神這兩方面的話,煉神在養生術中當然是相當重要的,這里的神又有元神與身神之分。但無論是元神還是身神都需要在形神關系確立的前提下,才能夠正確存神、運神(運神即是氣的運行)、內煉,達到養生、長生的目的。當然,道教內煉養生術還繼承發展了《黃帝內經》中經絡學等方面內容,對于道教內煉養生術的形成發展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5.道教養生學與我命在我從“神仙不死”的長生追求出發,道教建立起“我命在我”、“神仙可學”的生命主體論,主張發揮主觀能動的作用,奮進不息,無畏拼搏,直至達到長生不死的理想境界。 《西升經·我命章》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對此李榮注稱∶“天地無私,任物自化,壽之長短,豈使之哉!使由人行有善有惡,故命有窮通。若能存之以道,納以之氣,氣續則命不絕,道在則壽自長,故云不屬天地。”《真氣還元銘》認為∶“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于天。”《谷神賦》說∶“養神在心,不死由我。”《修真十書》卷二十五《天地交神論》指出∶“人生天地之間,本終于天壽,若不知回忌之辰,而有萬死之因,非天地所殺,乃人所自殺也。”《陰符經》說∶“宇宙在乎手,萬化生平身。”正是這樣一種思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對養生科學竭力探索,不斷追求,努力實踐,充分體現人生的價值。6.道教養生學與以德養生唐代孫思遞在《千金藥方·養性》中說∶“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意義也。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遏年,德行不克,縱然玉液金丹,不能延壽。故夫子日∶‘善攝生者,陸行不遏兕虎’,此則道德之佑也,豈假服餌而祈退年哉?”道德修養一方面是個人性情的修養,另一方面是行善積德。為善而生,為惡則死;善則長生成仙,惡則與仙無緣。這樣,長生成仙即成為至善的標志,只要行善,生命就是充實的。道教強調的“我命在我”一方面給予主體選擇的自由,一方面也要求主體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及承擔選擇的結果。人的道德表現有善有惡,所以人的命運也有好有壞,壽命有壽有短。而道德表現是人能自主選擇的,一個人的選擇就決定了他的生命走向。所以,個人無論是富是貧,是貴是賤,長壽或者早夭,而長生不死正是人行善所得的回報,善。的人生就是福與樂的人生。 我們崇拜的是道,道的本質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總樞機,人的生命能與大道融為一體,便可以長生成仙。道教重視生命的價值,重生惡死,追求生長久視。道是生的基因,生命、生存、長生都是道的功能表現形式,道教養生學是實現長生成仙的方法,是道教重人貴生思想的具體體現,道教特重今生,以生為樂,以生為貴,主張并且相信經過一定的煉養過程,人生命的兩大要素——精神和形體可以相守不離,可以脫胎換骨,與大道一體化,實現整體生命的長生不死和得道成仙。